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晋城KTV招聘网 > 晋城热点资讯 > 晋城学习/知识 >  工更服衮冕指换下行礼时所穿的冕服改穿常服

工更服衮冕指换下行礼时所穿的冕服改穿常服

2022-08-30 19:26:27 发布 浏览 873 次

工更服衮冕:指换下行礼时所穿的冕服,改穿常服。

用登大安辇(辇如玉辂而大,无轮,四垂大带):按照唐代开元礼,皇帝郊祀后,自大次返回皇宫,乘坐金辂。北宋建国后,“太祖皇帝乾德元年十一月甲子,亲郊,奉宣祖配,大赦改元。……还宫,将驾金辂,顾左右曰:‘于典故可乘辇否?’对以无害,乃乘辇。”(元人马端临《文献通考·郊社考四》)此后皇帝或乘金辂,或乘大辇,至仁宗嘉祐二年(1057),礼官奏:“南郊还,在礼当乘金辂,而或诏乘大辇。宜著于令,常以大辇从。”此后皇帝南郊大驾卤簿中固定备有大辇(《宋史·仪卫志三》)。北宋皇帝所乘的大安辇,也称“大辇”,皇帝亲祀南郊、谒太庙以及巡行还都时乘坐此辇。据《宋史·舆服志一》,北宋皇帝的辇有七种,大辇最尊贵,辇身为赤红色,因为按照“五德转移”之说,宋“受周禅,周木德,木生火,当以火德王,色尚赤”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·太祖建隆元年》)。北宋先后制造过四架大辇:第一架为“太祖建隆四年,翰林学士承旨陶穀为礼仪使,创意造为”,“赤质,正方,油画,金涂银叶,龙凤装”,装饰华美,由六十四人抬辇;第二架,景德五年(1008)真宗封禅泰山,“以旧辇太重,遂命别造,凡减七百余斤,后常用焉”;第三架为神宗时所用大辇,与之前一样,也是赤质;第四架为徽宗政和年间(1111—1118)制造的大辇,不同于祖宗之制,改“赤质”为“黄质”,“冒以黄衣,纮以黄带。车箱四围,于桯之外,高二尺二寸。设轼于前楹,轼高三尺二寸。建大旂于后楹,旂十二斿(liú),其长曳地,其色黄,绘以交龙;素帛为(shān),绘以日月,以弧张幅,以韣韬弧;杠以青锦绸之,注旄于竿首,系以铃”。孟元老所谓“四垂大带”,应指“旂十二斿”。斿,同“旒”,是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,徽宗大辇上的十二斿拖到地上,黄色质地,绘着两龙蟠结的图案。

本辇官服色亦如挟路者:即“驾宿太庙,奉神主出室”中所记“挟辂卫士,皆裹黑漆团顶无脚幞头,着黄生色宽衫、青窄衬衫、青袴,系以锦绳”。挟路,即“挟辂”。路,即“辂车”。《诗经·大雅·韩奕》中有“其赠维何?乘马路车”,笺:“人君之车曰‘路车’。”辂、路之所以通用,《释名》说“谓之辂者,言行于道路也”。

令钧容直:宋代的军乐队,其成员是宫廷禁卫军的组成部分,隶属殿前司,也被看作是宫廷音乐机构。钧容直的乐工,仁宗嘉祐元年(1056)已有380人的规模,到嘉祐六年(1061)增至434人。钧容直与教坊在很多场合下共同演奏,形成较为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。由于钧容直的主要组成人员只是军中善乐者,其技艺不能与专业的教坊乐工相比,所用曲调也不相同,因而当钧容直和教坊一齐演出时,二者声音不相谐调,不能合一。为此,仁宗嘉祐二年(1057)下诏罢废钧容直“旧十六调”,改学教坊十七调,此后钧容直在大曲、曲破、各种急慢曲的表演上,逐渐与教坊趋同。

北甲士:披甲的武土。曲破:唐宋乐舞。大曲的第三段称“破”,单演唱此段称“曲破”。节奏紧促,有歌有舞。宋代甚为流行,宫廷大宴时常同其他节目轮番演出。本书卷九“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”中有“舞曲破、前一遍”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